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任务,推动思政教育走出校园、融入社会。今年暑期,学院师生奔赴全国各地基层,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多元实践活动。师生们以坚定信仰筑牢初心,以专业视角观察社会,以创新思维回应现实,在实践中思考管理价值与发展命题,真切感受“大思政课”的生动内涵,以实际行动展现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切认同与青春担当。
一、守文化初心,做千年文明的“新传承者”
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工商管理学院的青年学子深知,文化自信绝非空谈,唯有躬身实践,才能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焕发生机。
“扣问东方”研究生实践团聚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盘扣,深入山东日照五莲县开展调研。当指尖触碰到盘扣的细腻纹理,感受其蕴含的匠心与历史时,学子们结合专业知识,为非遗“活化”提出创新方案:一方面推动“盘扣+文创”融合,将盘扣元素融入文具、饰品等日常用品,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;另一方面搭建“线上直播教学”平台,通过实时演示盘扣制作技艺,扩大非遗传播范围,为这项古老手艺开辟发展新路径。
“青檀智造局”团队则奔赴“中国宣纸之乡”安徽泾县,在中国宣纸文化馆沉浸式体验宣纸千年制作工艺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,团队探索出“AI+宣纸”的创新模式:利用AI技术快速检测宣纸质量瑕疵,提升生产效率;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,更将传统宣纸图案与现代设计结合,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伞面等文创产品,让千年纸脉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。
二、续红色初心,做革命精神的“新接班人”
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,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,是新时代青年汲取力量的源泉。
“皖博探源实践团”带着对这一思想的深刻领悟,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,围绕红色文化、革命文化与淮河文明开展“博物致知”主题实践。队员们通过史料研读、实物观摩,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,深刻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根源,进一步坚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。
“有桅青年”调研团队则奔赴“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”凤阳小岗村,队员们身着蓝衫在入党誓词墙前庄严宣誓,以鲜红党旗为指引,确立“以信仰凝聚人才向心力”的调研方向。团队从地域文化引领、引才平台搭建、政策保障完善三个维度,探索乡村人才激励机制,力求以“小岗样本”照亮乡村人才振兴之路,让青年力量在田野间点燃振兴火炬,用行动传承革命传统、书写奋斗青春。
三、践助农初心,做乡村振兴的“新农人”
工管学子牢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,以“新农人”身份扎根乡村,用专业与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。
“惠农优选官”团队在王丽、李永发老师的带领下,化身“带货主播”,参与“我把金寨带回家”助农营销专项赛。直播间里,队员们凭借专业知识制定销售策略,生动讲解金寨茶叶、木耳等农特产品的特色与价值,让大山里的好物走进大众视野,以青春之力打通农产品外销“最后一公里”,并以扎实成绩斩获“我把金寨带回家”安徽省大中专学生助农营销实践大赛铜奖。
“青禾”实践团队赴蚌埠怀远上谷小镇科技产业园,探索数实融合下的设施农业发展路径。在这里,队员们见证了“闲置校舍变智能菌菇基地”的创新实践:当地通过空间改造建成智能化种植基地,并构建“物联网+罐头厂”产销联动机制,既提升了菌菇生产效率,又延伸了产业链。为帮助农户掌握智能设备,队员们还设计可视化生产手册,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拆解操作要点,让科技赋能真正惠及农民,助力绘就“产业兴、人才聚、乡村美”的乡村振兴画卷。
四、护生态初心,做绿水青山的“新守护者”
“草木植成,国之富也。”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时值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,“珠怀青年”实践团以“文明旅游青春行,文旅共绘新图景”为主题,通过理论宣讲、实地实践与文创开发,深入探寻怀远县的绿色转型路径。
在涂山景区,队员们开展“文明旅游・生态守护”行动:沿山路清理游客遗留垃圾,用实际行动守护自然景观;向游客派发宣传物料,讲解生态保护与文明出游的重要性,呼吁共同守护绿水青山。在白乳泉景区,团队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与自然特色,现场设计融合景区元素的明信片、折扇及文创IP形象,将文明旅游理念与地方文旅资源结合,为景区发展注入青春创意。
带队老师表示,团队将把文创成果反馈给当地部门,持续助力文旅产业升级;队员们也承诺,将继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,让文明旅游之风吹遍更多角落。
用脚步丈量责任,用汗水浇灌初心,用创新开辟道路。本次暑期社会实践,是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锚定育人初心、践行“知行合一”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,更是引导青年学子将专业所学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的关键一课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推动社会实践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、与地方发展精准对接,不断拓宽实践育人的广度与深度。
(撰稿:王驰、魏杉杉;摄影:工商管理学院;一审:罗颢;二审:叶帆;三审:黄铁流)